第三,一些音乐艺术家或吟诵爱好者根据诗词进行作曲和演唱,并制作成音像作品进行发行。这种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哈辉为代表的“新雅乐”。所谓“新雅乐”,即“静雅、古雅、典雅、清雅之乐”。旨在重新恢复礼乐文明的“诗歌、音乐、舞蹈”一体性,来传承中华优秀文明。代表作品有《子衿》、《上邪》、《关雎》等。一种则是以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演唱,如台湾地区每年举行的“旧爱新欢——诗词歌唱比赛”,“旧爱组”主要用前文所提到的吟诵方式来进行展示,而“新欢组”则更多依靠流行歌曲的元素进行创作。这两种方式虽然能提升当代人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但更多是属于音乐歌唱范畴,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故不多加赘述。 综上所述,古诗词吟诵在流变过程中,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式,其文学性必然会得到保留,而音乐性和表演性由于推广的需要也得到了强化。传播性因为现代传媒的介入使传播发生了方式上的变化,并且形式得到了丰富。 三、古诗词吟诵之发展 通过前文的阐述,古诗词吟诵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创新,也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这种流变虽然因传播方式的改变扩大了受众,又因为音乐性和表演性的增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但无形中也加速了传统吟诵的衰落。所以在发展和革新之时,有几点需注意: 首先,吟诵其本质是一种读书方式,其服务范畴在文学。叶嘉莹认为,“吟诵不是唱歌,要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那些节奏及声音的缓急、音调的高低”。?輦?輯?訛而对于节奏、缓急和音调高低的掌握重在多听、多吟。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一些地区方言没有入声字,且因为语言的发展,诗词本有的声律受到了影响和改变。通过吟诵对于节奏和音调的把握,比如入声字的短而促便可通过吟诵时节奏的调整进行传达,可以使听众更好地感知古诗词的声律美。因此,古诗词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式,可继续其作为教学方法的功能,在把握好吟诵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将吟诵融入课堂,指导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 其次,关于艺术形式与传播的使用。陈少松指出:“吟诵腔调要美听,不美听,学生就不感兴趣。”?輦?輰?訛就目前而言,新变后的吟诵在推广时不仅注重“美听”,同时还注重了“美观”,可以大大激起受众的兴趣。傅雪漪先生认为:“只要不破坏古诗词的韵律风格,能够深刻理解和体现作品的辞采意境,仁智并见,百花齐放,有所创造发展,是应当允许,应当鼓励的。”?輦?輱?訛但艺术表现终究是一种形式,服务于作为内容的文学,应是锦上添花而非本末倒置。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安国注为“莫过于实”。这种适度原则同样适用于古典诗词吟诵。传播上,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吟诵作品可以通过音像制品、网络进行传播,这样虽大力推广了吟诵,但亦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误读现象。比较可行的是由具备一定理论修养的教吟者通过新闻传媒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并且在高校开设相应课程,使学生在具备基本吟诵素养之后到中小学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再次,吟诵还需注意文化地域的差异性。陈少松先生认为,“用地道的某地方言来吟诵该地流行的腔调,可充分地表现出这种腔调的特色”。?輦?輲?訛我国分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都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并且许多方言中还保留着古音的音貌。通过方言在吟诵中的使用可以丰富吟诵腔调,做到雅俗共有,兼收并蓄,也能更好地发挥戏曲、民歌在吟诵中的作用,使吟诵在传承中保有广泛性的生命力。 通过古诗词吟诵,中国古典诗词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和呼应交叠的美感得以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相比于传统文人的吟诵模式,现今从阅读到观演的吟诵活动更符合群众美感需求。在推广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吟诵的文化涵养,秉承教育的基本精神,认清文化发展的形势,确立以通俗普及转向高雅继承的发展目标,发掘并弘扬古典诗词吟诵的现代价值。 注释: ①宋书·谢灵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1778.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84.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787. ④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1408. ⑤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7. ⑥赵元任.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中国音乐,1987,2. 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尚书·尧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